昨天帶二寶前往衛生所施打今年的流感疫苗,到場後才被衛生所人員提醒,可以一併連國小入學前要接種的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痹混合疫苗第一劑一同進行,總計可施打兩針。我承認我是個速戰速決的媽媽,沒有詢問寶貝的意見,我便果斷的回應「直接打兩劑,謝謝!」
ㄧ來主要因為二寶過去打針的經驗都蠻穩定的,二來因為這是一定得完成的事,能一次完成的事,我不是會分兩次進行的媽媽😆
「來!換邊!」、「結束了!」整個過程我沒有聽到寶貝任何唉痛的聲音,安靜🉐️不得了,比起左右兩邊此起彼落的哭聲,施打了兩針的二寶和我牽著手默默的走出診間下了樓。
出了衛生所走去停車場的路上...
媽媽:「寶貝,剛才打針的時候會痛嗎?」
二寶:「會痛啊!但是沒有想哭。」
媽媽:「是喔!如果會痛,哭出來是可以的,當然不哭也是可以啦!每個人感受不同。」
最後回到家的二寶只跟我說,打完之後流感那ㄧ邊的手臂比較痛,我回應他:「打完可能會覺得酸酸的。」他便整天安然無恙。我不是要陳述孩子打針沒有哭好勇敢什麼的,而是當我越來越認識「什麼是情緒」,反而擔心孩子是忍住或壓抑情緒,所以我在事後會再跟他聊聊,就我對他的了解,是真的沒事。
但是我在診間不時會聽到這句話:「你看!人家那個弟弟(女生)都沒有哭!」、「你幾歲了還哭!」諸如此類的話,大家應該不陌生,而且這句話的對象通常在「男孩」身上。
✔️男孩不能哭嗎??
✔️男孩不能哭嗎??
✔️男孩不能哭嗎??
這幾個月陸續參加過學校舉辦的幾場心理師講座,發現參加的爸爸媽媽蠻多的,代表「情緒」這一塊越來越受家長們重視。
男孩女孩的情緒都同等重要,但總是被用不同觀感去解讀,女孩的哭是理所當然的感性,男孩的哭卻被視為「敏感」、「媽寶」、「太娘」、「玻璃心」⋯,其實情緒大家都有,看待男孩的情緒也很重要,但周遭環境的解讀仍有欠公平。
一個人有情緒出來卻沒有被重視,等於情緒沒有出口,就有可能會反映在其他心理或生理狀況,或者造成一些偏差行為。當男孩因為害怕、傷痛而哭泣,卻聽到「男生不能哭」、「男兒有淚不輕彈」,等於剝奪了男孩流露情感的權利,強迫他跟自己的情緒切割,也間接告訴他「男孩的情緒不重要」這句話,想想是不是非常殘忍。
情緒是一輩子的課題,希望我們能正視孩子們、男孩們的情緒,接納情緒的首要就是以開放式的交流產生對話,回應適當的表達,讓他願意說出。就像過去常聽到媽媽朋友分享,大寶會偷偷欺負剛出生的二寶,但當他願意跟父母說出感受:「我很生氣,因為媽咪都不陪我玩。」大寶的攻擊行為就會馬上就減緩許多了。
情緒很複雜,但教導孩子如何表達出情緒是最重要的,願我們都有這樣的智慧與耐心去同理他們、帶領他們❤️
#台中龍貓公車站